当前位置: 求职1号站 > 职场热点 >

中青报谈文字失语症

| 吴泽

刷短视频已经成为国民级的娱乐方式,它在带给我们欢乐和放松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近日,中青报发文谈到文字失语症,认为不能 " 让垃圾短视频废了可思化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青报谈文字失语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青报谈文字失语症

中青报谈文字失语症

“文字失语”已成为一个越来越需重视的社会问题。此前,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在豆瓣小组“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里,很多受“文字失语”困扰的网友集结一堂: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离开梗就不会说话,过于依赖表情包、梗、流行语、省略语,不是你在说话,而是“话”在说你,未经你的思考和语言生成。久而久之,你的文字表达能力便被梗塞住了,表意能力严重萎缩,成为“语梗”患者,也就是文字失语:社交语言匮乏,语塞沉默型社交恐惧。写作达不到要求的长度,几句就写完,其他靠绞尽脑汁地挤、编、憋。奈何当年没文化,看到悲伤“很好哭”就脱口而出,“内卷”一词几乎概括所有现象,“双向奔赴”泛滥成“语灾”,语言干瘪贫乏,语料库里就那么几个词,没有能力用丰富的语言将所看所思清晰地表达出来。

文字失语有很多原因,比如读书少、与人交流少、写作少、过度依赖电子媒介电子表达。电子媒介中对文字表达形成最大冲击甚至带来文字失语的,尤其要说的是劣质短视频。重视频轻文字的媒介环境中,直观、可视、娱乐化的短视频在传播中形成压倒性的覆盖,“当时觉得很有意思,就顺手拍下来,没想到居然火了”之类迎合大众猎奇需求的摆拍视频,几乎全面占据了公众阅读和视觉世界。娱乐也就罢了,但如果青少年的日常阅读、信息获取、网络环境也被这些“垃圾”所环绕,那是非常可怕的。

“文字失语者”该如何自救

在万物皆可“绝绝子”的今天,是否还会有人保持理智、用清晰的逻辑表达自己所想呢?而网络词语真的会让我们丧失自己的表达能力吗?“文字失语者”们又该如何自救。

余光中曾说过,语言诚然是活的,但应该活得健康。显然,并非所有人都会逐渐有“文字失语症”,但照此下去,恐怕只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语言越来越贫乏。而当我们的语言贫瘠到只能通过零碎的网络热词来表达感受、用拼音简写来代替文字,那么我们的思想自然也会因此而受限。

我们并不反对网络语言、流行词汇的产生,可频繁使用网络语言的背后,却是对我们的传统优秀文化、文字语言魅力的丢失。“文字失语者”的自救,应当对网络词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应当从我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应当多读、多看、多写。多读书诵读历史长河洗涤过的名篇佳句,是找回语言审美的捷径;多看报,看最新时事,了解社会情形,放飞自己的思维,使其不再受禁锢;写笔记,随时随地记录下所感所悟。无论是用手还是用口,不放过任何表达的空间,或许就可以解决“无语凝噎”的窘境。

拥抱书籍,感悟现实生活。我们应当跳出互联网一亩三分地,去拥抱浩瀚的书籍海洋,在语文课上多阅读,领略古诗词的美好,在历史课上勇敢畅谈,在课外时间里多看名言名著,在生活中时时感悟所遇到的事物。从倾听者、旁观者和被动的传播者转变为勇敢的表达者,网络所带来的“标语化”“片面化”“情绪化”的无力自然会减少。

文字失语症的定义

“文字失语”并不是疾病,而是一种表达能力的弱化。“文字失语”并非由病变导致,在某些场景中,“文字失语者”可以进行正常表达;而当需要进行逻辑完整、复杂长篇的表达时,他们就会“宕机”。

什么是“文字失语”?大概是由于“文字失语者”们难以准确地表达自身感受,“文字失语”本身内涵也很难被精确界定。“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小组内曾多次发起“如何定义‘文字失语’?”的讨论,但最终结论却仍未出现。还没有明确与“文字失语”对应的词条或定义出现。

5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