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眼下正忙着找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请注意,如果你正在通过网络求职,并接到了用人单位打来的电话,那么,详细核实对方身份及公司真假是第一步,否则,你稍不留意就会上当受骗,或者落入那些精心伪装的传销组织网络。
小嘉,长沙某高校应届毕业生。一个多月前,他只身前往广东东莞参加某“名企”的面试。到达东莞后,一个女孩前来接他,两人坐上一辆出租车,拐进一条小巷。他被女孩带入一座很破旧的楼,一个年轻的“主管”接见了他,开始大谈“网络销售”。这时,小嘉才知自己被“传销”骗了。在度过如噩梦般的一个月后,小嘉终于被解救出来。学校老师告诉记者,直到现在小嘉的情绪还很不稳定,时常会精神恍惚。
小嘉告诉记者,他在网络上投递了一份电子简历后,很快接到东莞的三家自称是“知名”企业打来的电话,“他们都跟我说是从网上看到我的资料的,对我比较满意。”三家企业中,小嘉选中了一家自称是“勤上光电”的公司,因为该公司网站看上去最正规,业绩也最好。几天后,对方正式通知他前去东莞培训。
据记者调查,传销组织以前惯用的伎俩是“纯忽悠”,鼓吹加入后能赚大钱。而现在,一些传销组织开始大面积盯上大学生,他们将自己包装成“名企”,以网络高薪招聘为诱饵,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引诱大学生上贼船。其骗人“三步曲”就是:首先,传销组织通过大学生在网上投的简历得知其资料;然后,假借大公司的名义打电话要其来面试或培训,将其骗来;最后,人被骗来后就对其控制并“洗脑”。
小嘉告诉记者说:“我从不相信传销,从没想到自己会被传销组织所骗,可是他们伪装得实在太好了,我之前一点也看不出对方的破绽。”
传销组织怎样获得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呢?据了解,这与一些招聘网站的审查不严格也有关。现在,某些招聘网站的注册和审核都非常简单。记者以企业身份在某人才招聘网尝试注册:点击首页的会员注册,接受服务协议,填写账号与资料,资料填写完毕就显示注册成功,基本上没有进行资料核实。而一些不法分子冒充企业注册之后,就可以看到求职者的详细简历,包括电子邮箱、手机号码等联系方式。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的招聘网站有2000多家,很多小网站根本不具备提供系统的招聘中介能力。另外,国内招聘网站中也存在着“山寨”现象。湖南招聘网CEO戴跃先生说,国内有些招聘网的网站名字模仿知名网站,求职者稍不注意就会误进入那些完全套取个人求职信息的招聘网站,再加上山寨版“招聘网站”对企业把关不严,造成一些骗子公司也随意混进来,可以随意查看求职者的资料,导致一些安全意识较弱的求职者上当受骗。
湖大的朱同学就曾经接到过一个诈骗电话。记者就她留下来的号码打了过去:“你好,我最近在求职网上看到贵公司要招文秘,我想应聘。”“请把你的简历投到我们公司的邮箱,我们看过后如果合适会和你联系的。现把公司网址给你,你可以了解一下我们公司的业务和基本情况……”事后,记者对该公司网站进行查看,发现相当正规,但经过各方核实发现这是一个“空壳企业”。如果是安全意识比较弱的同学,可能很容易就上当受骗。
在一些招聘会上,记者经常看见大学生求职者捧着一叠简历“四处投递”。在网上求职时,大学生也不注意保护隐私。
临近毕业的小张告诉记者,多投一份简历,就可能多一种选择,多一个机会,而且电子简历无需打印、装订,成本低廉,投再多也无所谓。但记者走访时发现,不少求职者都遭遇了简历和隐私被泄露的无奈。湖大的岳同学就对记者说,她父亲就曾经接到过一个自称是广州某公司打来的电话,要她去应聘。但自己却从没有应聘过那个公司,她怀疑是自己在网上求职时投的简历被人偷窥了。她有些担心地说:“要是有人用我的资料去行骗怎么办呀?”
对此,许多大学生彼为无奈。
同时,记者了解到许多求职网站都要求求职者必须用真实资料进行注册,否则就不能通过审核,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大学生的个人隐私暴露了出来。
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告诉记者,现在大学生求职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仍然较弱。他们提醒毕业生:要防止或者尽量避免泄露隐私最好的办法就是求职者不要乱投简历。如果要投简历,最好不要在简历上贴照片;只向招聘企业提供必要的有效信息,联系方式只留手机和邮箱;“家庭固定电话”可留学校或院系的办公电话;不是必填的信息尽量不填。另外,招聘网站或招聘单位要求求职者在简历中详细填写个人家庭住址、亲属关系等信息,这些属于个人隐私,没必要向招聘企业说明,更不要留在招聘网站上。
针对传销,国内公益组织“中国反传销协会”李旭结合自己多年的反传销经验,支招识破传销骗局:首先,上网查询公司信息,注意区分真假公司。具体做法是,上当地工商局红盾网(或打12315)查询该公司是否合法注册,也可打114查号台查询公司电话,打电话到该公司求证有无招聘信息发布;第二,通过114查询对方电话是否是小灵通号码。大部分传销组织都通过小灵通联系,有区号,所以很多人误认为是公司的座机号码,对此,求职者可打当地“114”求证,如果对方用的是小灵通就一定要多留个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