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职招聘的沟通中,基本上都是用文字的方式,很少使用数字的方式,即形容词多,数量词很少,无论是填写简历资料还是描述企业的招聘信息,包括面谈交流在内。回想一下,应聘者在介绍或推销自己时,是不是会用一大堆好听的形容词,比如认真、负责、主动、吃苦耐劳等。这些词听起来极为舒服,却不一定管用,因为让你无法衡量其标准:同样,招聘的单位在宣传自己时,也是习惯于用优美的并极具有煽动力的词语去吸引人才,然而它可以让人激动,却不能让人清晰明了。这些难以准确描述的标准的形容词,由于彼此理解的不一致,出现问题那是必然的。
对这个问题如何有效解决呢?在表达上尽可能用数量词,无论企业还是个人。例如,说明与体现个人的能力与价值不在于你用多么华丽的形容词,而在于看你的工作结果,即取得什么样的成绩,这个成绩是具备时间性、数量性及价值性。真正有说服力的恐怕也只有结果与价值,这也是企业所追求的。
假如你是面试官,碰到那些总是用大量形容词表白自己的面试者,你应该问:“你所说的我如何理解呢?”因为你用形容词表达自己,对于面试官来说,其结果无异于什么也没获得。无法考量与求证的东西根本不具有说服力,只有用数据说话,尽可能量化自己的工作业绩才是好的表达。例如,应聘者想表达自己的写作能力时,就直接告诉对方,曾写过或发表过多少文章,并且能提供佐证;当你想表达自己具有较强的销售能力时,就直接告诉对方,你在做类似销售工作时,做了多少业绩,在团队中业绩排名如何,并能拿出证明的资料。同样,对于招聘单位在宣传介绍自己时,也要用能够量化的企业效益,如销售额、市场占有率、利润率等具体数据。
另外,在面试沟通时,要针对问题找对人。有的面试问题基本上是无效的,因为问题本身就暗示对方回答“是”,例如:(1)这个职位要带领十几个人的队伍,你认为自己的领导能力如何?(答:我管理人员的能力非常强。)(2)这个职位是新设立的,压力特别大,并且需要经常出差,你觉得自己能适应这种高压力的工作状况吗?(答:能适应,非常喜欢出差。)提问已经直截了当地暗示了必须说“是”,除非你对这工作根本没兴趣,且即使没兴趣,也不会承认自己不行的。
正确的面试问题应该是开放式的,例如想了解这个人的管理能力,可以问:你在原来的公司工作时,你向谁汇报?有多少人向你汇报?你是怎么处理下属成员间的矛盾纠纷的7请举个例子。再如了解对方能不能经常出差,可以问:以前公司的工作频率如何?经常要加班吗?多长时间出一次差?这种出差频率影响到你的生活没有?对这种出差频率有什么看法?这种开放式的问题,可以了解应聘者真实情况,从中获得更多需要的信息。
一个好的面试,最重要的是能通过开放式的探索性问题,了解候选人的真实想法和工作动机,有些应聘者会将探索性问题以数量化的方式回答,有些则非常具有分析性、批判性、逻辑性,而招聘者能够从中更好地了解应聘者过去是否有过类似的工作经历,从而判断其是否适合拟聘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