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求职1号站 > 实用文 > 计划 >

七年级历史计划教学计划

| 新华

做好计划,可以了解到工作的进展进度,可以提高工作的质量以及效率。小编给大家分享七年级历史计划教学计划参考,方便大家参考七年级历史计划教学计划怎么写。

七年级历史计划教学计划篇1

一、学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四个班历史教学,在他们当中,有的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上学期历史的平均成绩在79分左右,整体成绩比较理想,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二、教材分析

依据七年级历史课程标准,整合人民版、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自己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争取各个班的每个同学的历史成绩都有所提高。

二、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具体措施

(1)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争取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五、进度安排

本学期总课时为38课时,每周2课时。

七年级历史计划教学计划篇2

一、工作目标

本学期将在学校教学部门的领导下,继续打造“6+1”高效课堂,继续落实“三倍两研”工作,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常规,优化限时练训练,在上学期教学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提高质量,达到在南山区统考中“保三增一”的目标。

本学期将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教学任务,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二、工作措施

课堂:进行“6+1”高效课堂设计,通过课堂讨论与展示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

笔记:引导学生认真做好每节课课堂笔记。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历史笔记本,记录每节课分类归类的学习内容,理论上该本笔记本可以用到九年级。

作业:通过每天的听写、作业,通过每周的限时训练,通过每月的月考测试,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一方面加强对后进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进行个别辅导工作,使其端正其学习态度并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学习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另一方面培养学科尖子生,提高各班学科学习优秀率。

三、教学进度表

周次时间 内容

2月

第一周2.13-2.17

第1课隋唐的统一与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二周2.20-2.24

第3课盛唐气象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三周2.27-3.3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一单元总结复习

3月

第四周3.6-3.10

第6课北宋的政治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五周3.13-3.17

综合复习、练习讲评

第一次月考

第六周3.20-3.24

试卷讲评、成绩分析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第七周3.27-4.1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4月

第八周4.5-4.7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第九周4.10-4.14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第二单元总结复习

第十周4.17-4.21

练习讲评、综合复习

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4.24-4.28

试卷讲评、成绩分析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5月

第十二周5.2-5.5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十三周5.8-5.12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十四周5.15-5.19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十五周5.22-5.27

综合复习、练习讲评

第二次月考

6月

第十六周6.31-6.2

试卷讲评、成绩分析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第十七周6.5-6.9

第22课活动课:中国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第一单元复习

第十八周6.12-6.16

第二单元复习

第三单元复习

第十九周6.19-6.23

综合复习

第二十周6.26-6.30

综合复习

第二十一周7.3-7.7

期末考试

七年级历史计划教学计划篇3

一、指导思想

为更好的抓好七年级的教学工作任务,本期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等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同时要把环境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任教的学生上课时的情况有所不同:女同学比较听话,上课时的整体纪律较好,但学生的思维不够灵活,课堂气氛有点沉闷,且有个别学生上课睡觉。从总体上观察,大部分学生的情绪比较稳定,对这门课程较感兴趣,特别是将有关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的时候,学生听得特别认真;有一小部分学生的情绪不太稳定,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看一时的心情或喜好来决定是不是认真听课,所以在课堂上表现差异较大,还不具备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性较差。通过上个学期的观察,学生对于“堂堂清”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应了。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初一历史第二册是政治思想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强,图文并茂,趣味性较强。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二册的内容是从我国隋唐时期至明末清初的历史,主要讲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衰过程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仍采用“平时分积分制度”,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详细的积分制度。从课堂上答题、作业完成情况和上课纪律几个方面来实行积分奖惩。首先,课堂上的提问分为“复习提问”和“新课提问”,在“复习提问”这个环节采取答错扣分,自愿回答多加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而在“新课提问”这一环节中,为了激发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敢于踊跃回答问题,答错不扣分,对于回答有创新意识的多加分等。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了,提问有难有易,对于比较容易的.问题尽量要求成绩处于下游的学生回答,增加其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对于有进步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其次作业完成情况和上课纪律的积分主要是为了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对于作业完成情况的扣分主要是为了督促学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作业;对于上课违纪情况根据情节轻重处以不同的扣分,对于表现有明显进步的同学给予加分鼓励。每个月公布一次积分,使学生能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总结。

本学期争取平均分达到及格水平。

五、教学进度

新教材初一历史第二册总共有22课,从隋唐时期讲到明末清初的文化教育,大部分课的内容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对比较难理解的内容分为二课时来上。教材主要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以历史发展的线索、重大事件和人物、经济、文化的重要史实为重点。本学期共二十一周,第十周进行期中考试,第十九与二十周复习和考试,第二十一周进行期末试卷评卷、统计、分析,除去考试周与放假周,一共有三十二个课时左右,其中新授课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六个课时。

七年级历史计划教学计划篇4

一、学科分析:

历史是一门具有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综合文科课程,其价值在于整合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有一定的学习动力。然而,从目前上课反馈的情况看学生底子差,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跟不上教学进度的较多。同时由于教材呈现方式的更新和教材体系的重组,对于理解、分析能力远远不够或欠佳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也许会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材分析:

《历史》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有限。因此,与其他分科课程相比,这门课程面临着学科建设和教材呈现方式改造的双重压力。

四、教材特色:

1、教材编写的思路: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主导,以地理、历史学科为基础,以相关学科知识为背景和支撑。

基本思路:生活是主题(生活的环境、生活的异同、生活的问题);时空是框架(时间、空间两个维度)。

2、教材内容表述的特色:

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和基于问题的表述。

3、教材内容的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念)。

(2)突出能力培养(课题活动、自我测评、综合探究)。

五、实施教学总体思路: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能够真正“主宰”课堂。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例子,结合教材进行有机教学,活学活用,以发挥课堂最大效益。

3、要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的具体落实,尤其要强调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教学,要淡化某些概念的学科规范,力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逐步领悟、构建出有关知识的学科意义。

4、充分利用远程资源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进度安排:(共约十六周)

第一——四周:完成第一单元的教学任务

第五——八周:完成第二单元的教学任务

第八——十三周:完成第三单元的教学任务

第十四——十六周:复习备考,期末考试

七年级历史计划教学计划篇5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2课。

本教学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课文个性鲜明、异彩纷呈。克服了注重教法轻视学法的弊病。注意了学生活动的多样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饶有趣味。教材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人类文明的起源,共三课,从最早的人类讲起到华夏族的形成。使学生统分认识了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活面貌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单元主要讲述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亡及社会的变革,使学生深刻认识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进步的影响。第三单元主要讲述秦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使学生从学习中认识秦汉对后世的影响。第四单元讲述了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任务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

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通过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七年级历史计划教学计划篇6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备课组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主体教学研究高效课堂为中心,团结合作,努力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互相学习,认真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并结合教材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在教学中,既要抓好基础知识教学,更要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经过上一期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历史的技能,有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初步掌握了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但他们的偏科思想比较严重,对历史科的学习不重视,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三、教学进度安排

这个学期一共20周,第十周进行期中考试,第二十周进行期末考试。

四、具体措施

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让学生把它作为个主要的知识来学习,教会学生学历史的方法,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乐学,深入浅出地授好每一课,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2、本备课组将按照学校要求,认真开展新课程的备课组活动,每次活动都要做到针对该章的内容,确定重点、难点以及教法,轮流主备主讲,作专题发言并进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教学效果。

3、备课组内做到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的内容、统一测试题目、统一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措施。

4、在备课组内开展互相学习活动,互相听课探索教学模式,共同提高。

五、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做好高效课堂提升的学习。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七年级历史计划教学计划篇7

一、指导思想

在本学期,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要抓学生的基础知识,指导学习方法,以新课标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七年级的学生虽说已学了一学期的历史;但是大多数学生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100%的合格率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共20课,叙述从上古时期到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各民族融合的历史。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过程与方法: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形成丰富的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想象的能力。

情感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教学措施

1、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3、及时进行恰当的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关爱每一个学生,开启学生的心扉。设计情景,创设条件进行赏识。正确运用赞美艺术,赏识学生,挖掘其潜力。最后,赞美也应关注有缺点的学生。

4、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5、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二十五分钟教学新课;后十分钟练习巩固。

6、积极参加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将教学中的点滴进行整理,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五、教学进度安排

新授课内容:《中国历史》上册,每周两课时,计划20周共34课时。

七年级历史计划教学计划篇8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岳麓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4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1、目标统一,准确。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二、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四、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五、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进度

这套课本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构成,以课为单位。文化课每课教学一课时,活动课的时间可适当增加。

七年级历史计划教学计划篇9

本学期就要结束了,这学年我担任的是七年级的历史教学。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学期开始以来,我认真制定了各类和教学有关的计划,认真研究教学理论、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在工作中,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认真贯彻我们学校的“一主二元六步”教学模式,不断地完美自己的课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一、学生情况:刚进入七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尤其是第一次系统地接触历史这一学科,从内容到学习方法都不是熟悉的。因此上在开学初这一段时间里我大部分时间所做的是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及习惯,做到心中有数,为以后的上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做法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有利的验证。

二、严格遵循“五项教学常规”。1、耐心地学习《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为了能更好的讲好历史课,我购买并参阅了大量的历史方面的书籍,比如《历史知识故事》

从书、《初中历史教师知识手册》、《初一历史教案》、《初中历史教学》等等。在备课前,我将这些书里的相关内容仔细的看一遍,过滤出与知识点比较贴近又能结合实际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精心的组织起来,参照教学大纲及教参、教案,尽量使历史教学即符合大纲要求又充满乐趣。2、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3、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为教好每一节课,我在课堂教学方法的使用上下大功夫和力度结合我们学校课改,认真编写导学案,尽量让每一节课都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不千篇一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导入时我采用了丰富多彩的形式,优化课堂教学,采用多种多样的教法,如分析法、讨论法,自学、阅读探究等方式,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录音等多样形式。使学生有自己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4、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课堂上少讲多活动,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分层次,减轻了学生的负担。5、细致批改学生的周记和导学案,针对学生不同的心里和特点给予不同的,使学生作业不仅仅巩固所学知识,更成为了和学生沟通的桥梁。正确引导学

生,耐心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取得了学生的信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6、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初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我紧紧抓住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同时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学困生的转化上,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学生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他们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我一再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经常布置一些实践作业,让学生多观察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博采众长,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为使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不断的提高,教学方法更丰富,我不但经常听同科组老师讲课,和同科组老师交流教学经验,而且还经常听其他科组的老师讲课,了解其他科组老师的教学方法,吸取他们先进的东西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上去。积极参加历史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老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本学期听课达15节。

四、严抓课堂纪律,采用“小组积分制”,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了,并且养成了主动复习、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在积分制实行过程中,注意分层,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减低问题难度,增强其自信心。通过本学期的实践证明该制度实行后课堂纪律明显好转:一部分处于中下游的同学积极性提高了,而且逐渐养成了自觉学习的好习惯;一部分成绩不好甚至很调皮的学生,回答出问题加了分或因表现有进步加了分受到了表扬下次就会做得更好,慢慢的就有了很大转变。当然在积分制刚刚推广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有些学生为了多加分在举手答题时就会过于积极从而影响课堂纪律,我就趁此机会对他们进行了思想教育,不断改进、完善积分制,如全班表现得积极合作就全班加分,增进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网络书店中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为让自己知识水平不断的提高,我不满足于自己现在的知识水平,利用时间自学,不断地更新和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

七、教学完成情况:1、按质按量完成了本学期所有课程的基础知识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重点、难点,抓住基础点,讲清了重大历史事件,评析了重要历史人物,使学生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掌握了从原始社会到南北朝的重要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内容。2、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通过对历史文化、经济等和成就讲授,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教会学生客观分析评价历史人物,例如:秦始皇、曹操等人物。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行了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教育;进行了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提高了学生思想觉悟。3、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在期末考时我任教的班级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总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顽强拼搏,争取做一名有特色的教师。

七年级历史计划教学计划篇10

一、教学目标:

历史教学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向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尤其是以发展规律教育,教会初入中学的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潜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潜力、识图、读史料的分析潜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隋朝到清朝初期为主要的历史发展线索。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资料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资料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三、学生基本状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有必须的学习动力。但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跟不上教学进度的较多。同时由于教材资料比上学期繁多,对于理解、分析潜力较弱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会有必须的难度。

四、教学方法和措施:

1、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的、步骤,抓住教材的重点。课堂上体现因材施教,力争使每个学生各尽所能、各有所获,尽全力的开启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参与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力求知识趣味化,使学生爱学习,提高45分钟的利用效率。

2、在教学过程中,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传授知识。在讲授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纵横比较,穿针引线,使整个历史发展状况显得脉络清楚,思路清晰。并在课堂上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为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3、加强素质教育理念和德育渗透,坚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原则,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促进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职责感、使命感,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以及对社会的了解及适应潜力。

4、关心、爱护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个性是要进一步提高对学困生的关注。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和作用,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用心性,培养学习的&39;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五、教学进度表: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教学进度表

第1周隋唐时期第1—3课

第2周第4课,第5课

第3周第一单元复习检测、第一单元讲评

第4周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7课

第5周第8课第9课

第6周第10—12课

第7周第13课机动

第8周第二单元复习检测、第三单元讲评

第9周复习

第10周期中考试

第11周明清时期第14课第15课

第12周第16—18课

第13周第19—21课

第14周第22课机动

第15周第二单元复习检测

第16周第三单元讲评

第17周总复习

第18周期末复习

第19周期末工作

七年级历史计划教学计划篇11

本学期我将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新教科书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注重启发性,注意历史的多方位性、多层次的联系和知识的延伸,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学习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

二、学生状况分析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

三、具体思路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四、教学措施

1、 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2、 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3、 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4、 认真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在传统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同时,加强思想教育。

5、 采用多种教学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地进行改革,探索和创造,进行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 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

7、 要注意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的来学习历史

8、 课堂教学要贴近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探究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各种成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要加大媒体辅助教学,特别是网络教学的力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9、多角度观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及时进行辅导。

五、改进措施

1、 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在教高的水平层次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他们总结成功的学习经验,在评价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补救措施,还可以实际一些比较容易的活动使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 教学时结合挂图和资料知道学生学习有关的知识,或结合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感受历史。

3、 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 结合有关内容介绍本地历史的名胜、旅游胜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

5、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性求真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互相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六、教学进度

初一历史华东版第一册总共有24课,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2周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3周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4周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4周

复习

七年级历史计划教学计划篇12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教材分析: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以及“畅想天地”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

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1、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教师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作为课堂训练,从而改进评估教学;3、组织学习某一历史人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问题的能力;4、教导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切忌死记硬背;5、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突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学内容。在宏观上,应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学科知识间的合理渗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联系。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周次

具体计划

第1周(2.14-2.19)

期末试卷讲评.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第2周(2.2-2.26)

第2课“贞观之治”;第3课“开元盛世”

第3周(2.27-3.5)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第5课“各同为一家”

第4周(3.6-3.12)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第5周(3.13-3.19)

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第一单元测验

第6周(3.2-3.26)

第一单元讲评;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第7周(3.27-4.2)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第8周(4.3-4.9)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期中复习1-4课

第9周(4.1-4.16)

复习5-8课

第10周(4.17-4.23)

复习9-12课

第11周(4.24-4.3)

期中考试

第12周(5.1-5.7)

期中试卷讲评;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第13周(5.8-5.14)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第二单元测验

第14周(5.15-5.21)

试卷讲评;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5周(5.22-5.28)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第16周(5.29-6.4)

第18课抗击沙俄;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第17周(6.5-6.11)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第18周(6.12-6.18)

第21、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第19周(6.19-6.25)

期末复习

第20周(6.26-7.2)

期末复习,期末考试

七年级历史计划教学计划篇13

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本学期,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要抓学生的基础知识,指导学习方法,以新课标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七年级的学生虽说已学了一学期的历史;但是大多数学生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100%的合格率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共20课,叙述从上古时期到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以及各民族融合的历史。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过程与方法: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形成丰富的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想象的能力。

情感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教学措施

1、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真正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通过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通过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通过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即强调学生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始终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努力探讨用能力目标主导教学的途径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3、及时进行恰当的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关爱每一个学生,开启学生的心扉。设计情景,创设条件进行赏识。正确运用赞美艺术,赏识学生,挖掘其潜力。最后,赞美也应关注有缺点的学生。

4、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5、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二十五分钟教学新课;后十分钟练习巩固。

6、积极参加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将教学中的点滴进行整理,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

五、教学进度安排

新授课内容:《中国历史》上册,每周两课时,计划20周共34课时。

七年级历史计划教学计划篇14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39;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师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作为课堂训练,从而改进评估教学;

3、组织学习某一历史人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问题的能力;

4、教导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切忌死记硬背;

5、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动脑筋”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

难点: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如何发展的以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巩固的。

四、教学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课标,把握课标的基本要求和现行教材并吃透教材。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抓好课堂45分钟的效率。

2、在课堂上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为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3、在教学中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4、要求学生注重教材内容的纵向和横向的分析。在横向方面掌握同一时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对外关系等等,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历史作用。在纵向方面,要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从这两个方面增加学习的综合、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以利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5、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的、步骤,抓住教材的重点。选择恰当的事例拟好课堂思考题,开启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参与教学。

七年级历史计划教学计划篇15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七年级的四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任务。为了更好的完成新学期的历史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使以后的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顺利的进行,特制订本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指导思想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本期教学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有一定的学习动力。然而,从上学期上课反馈的情况来看,不同层次的学生上课效果差距较大。有的学生基础很好,视野开阔,并能对历史事件发表很多自己的见解,这也让教师必须加大备课的深度和广度。有的学生基础一般,但课堂回答积极。大部分学生历史基础基础差,所以要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讲授。这学期的教学,要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上多下功夫,注意学习方法的引导。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五、主要措施

1、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课外学史”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3、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4、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5、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

6、积极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七年级历史计划教学计划篇16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学生情况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三、教材

1、教材特点本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岳麓版教材,融思想性、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4课。

3、教材重点、难点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准确。

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二、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第四、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第五、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五、教学进度这套课本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构成,以课为单位。文化课每课教学一课时,活动课的时间可适当增加。

七年级历史计划教学计划篇17

历史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上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具体思路: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成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进度:

教材初一历史第一册总共有22课,从我国的远古居民讲到魏晋南北朝。每课的内容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新教材主要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以历史发展的线索、重大事件和人物、经济、文化的重要史实为重点。本学期共二十周,第十八周进行广州市初一历史年度统考,除去考试周,共大约有三十二个课时左右,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四个课时。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周至第五周1~6课共6个课时

第六周至第八周7~11课共5个课时

第九周期中复习共2个课时

第十周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至第十二周第三单元(12~17课)共6个课时

第十三周至第十五周第四单元(18~22课)共5个课时

第十六、十七周期末复习及统考

以上教学计划,一定认真履行,争取在新的学期里教学教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七年级历史计划教学计划篇18

一、教材的主题、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本册教材共分为四个单元,即第六单元“走进社会”、第七单元“社会生活的规则”、第八单元“走向富足的文明生活”和第九单元“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四个单元实施的主题、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如下。

第六单元:走进社会。

1、主题是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本单元包括“在社会中成长”“你我他的世界”“在社会的舞台上”三课内容和一个讨论“传媒的影响”的综合探究活动课。

2、主要内容:

第一课“在社会中成长”从个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谈起,谈到个人成长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品质,自我完善是人们不懈的追求,正确认识自我才能积极融入社会。

第二课“你我人他的世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和理解,同龄人相互之间及其与长辈之间都需如此;沟通和理解的前提是相互尊重和平等待人;在社会中生活,人人都需要友谊,真正的友谊只能存在于益友之间;建立真正的友谊离不开诚信;诚信是现代社会的公德。

第三课“在社会的舞台上”表明了社会好比大舞台,每个人都要充当一定的角色,在家庭、学校、社区的不同场景中,人们有不同的生活内容和意义;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社会规定的多种角色,同时在不同的场景中、在不同的时期内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扮演好社会规定的角色,需要努力学习和训练。

综合探究六“传媒的影响”,促使学生了解传媒的种类和变化,观察传媒对社会生活和个人成长的意义;探讨如何正确对待传媒的影响。

3、基本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二)的要求,本单元主要是实现目标7的要求:感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不同的时间、空间条件下有所不同,有所变化。包括树立历史的观念来思考我们的认识与小时候的差异,体察生活阅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学会归纳自己同长辈在生活

第七单元:社会生活的规则。

1、主题是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规范。本单元包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规则中自由成长”“在生活中运用规则”三课内容和一个“我是社会小主人”的综合探究活动课。

2、主要内容:

第一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规则的表现、类型和意义谈起,谈到规则的作用,规则有交通规则、竞技规则、法律等不同种类;规则和制度的由来和发展,规则不断地废除和产生,也不断地在修订和完善。

第二课“在规则中自由成长”说明了法律规定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未成年人依法享有的一些特殊权利;义务是规则赋予我们的责任,青少年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公共生活中的义务,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前提和保障,没有脱离规则的自由,越是自由发展越是需要规则。

第三课“在生活中运用规则”内容包括学习运用规则的技能,依靠社会保障制度,了解紧急救险的方法;法律是人们权益的.最有效的保障,依法维护个人权益,依法惩治邪恶势力和解决问题;规则不是逃避责任的借口,有社会责任感才能用好规则,并使规则越来越好,越来越完善。

综合探究七“我是社会小主人”,让学生体验行使公民的监督权,应采用适当、合法的方式,通过合理的途径。

3、基本要求:

本单元主要是实现课程标准的目标4的内容和要求:体会在现实生活中各种规则、制度的意义。包括尝试制订规则的能力;能够列举未成年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应该承担的义务;知道如何解决社会生活中一些特殊问题的办法和途径,有向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寻求帮助的能力。

第八单元:走向富足的文明生活。

1、主题是身边经济生活的常识。本单元包括“永远面对的选择”“创业有方,信用无价”“为国当家,人人有责”三课内容和一个“我是文明生活的小管家”的综合探究活动课。

2、主要内容:

第一课“永远面对的选择”从我们都是消费者说起,说明了我们的生活消费品是生产出来的,并需要从市场上购买;如何购买物美价廉、货真价实的商品,需要一些技巧;影响人们购物的因素是什么,怎样购物才算合理。消费方式提倡选择文明、选择时尚(更新换代)和选择未来。

第二课“创业有方,信用无价”说明了增加收入的办法,追求效益的策略,规避风险的策略;根据市场变化的的经营之道是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因物制宜;信用是创业成功之本,它对每个人都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生活的灵魂。

第三课“为国当家,人人有责”从家庭收入、支出的种类和内容说起,谈到如何合理安排家庭收入和支出;什么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有什么用;什么是税收,税收有什么用,人人都同税收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综合探究八“做文明生活的小管家”,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感受消费内容的变化,消费观念的变化,体验家庭理财的要领。

3、基本要求:

本单元主要是实现课程标准的目标5的内容和要求:尝试在经济生活中可能充当的各种角色,初步树立现代经济意识。包括根据个人家庭理财经验,领会合理安排收入与支出的意义;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个人消费行为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根据个人了解的商品服务市场的实际状况、感受市场的作用;了解个人储蓄、保险、纳税、贷款等经济行为,领会它们对保障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意义;通过模拟简单的投资活动,感受投资虽可以增加财富,同时又具有一定的风险;采用模拟方式,体会从事某种经营活动需要考虑的因素。

七年级历史计划教学计划篇19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知识:清册封、班禅的制度并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的管辖;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并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蒙古族的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清朝的疆城。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会透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的本质特征和历史脉络的走向,注重把握清朝加强对的管辖、平定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等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巩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和概括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族在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土尔扈特部千里迢迢回归祖国,是值得我们歌颂的爱国主义行为。

【教材】

本课的内容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它和第18课收复和抗击沙俄的内容密切相联,即清对内同和叛乱势力进行斗争;对外收复和抗击沙俄,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本课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三个方面分别叙述了清朝对、班禅的册封以及驻藏大臣的设置,从而加强对的管辖;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等,使清朝加强对新疆等地区的统治;土尔扈特部的回归祖国,则进一步展现了祖国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同时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清朝前期的疆域,基本奠定了今天我国版图的基础。“班禅和驻藏大臣”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内容虽然主题明确,但因涉及多个少数民族,初一学生对少数民族的人名、地名、封号等较难掌握,同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概念,学生也较难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出示布达拉宫图片。复习唐朝与吐蕃“和同为一家”的情况。

一、加强对的管辖

1、确立册封、班禅的制度

宗教主要是佛教。它有许多派,其中的黄教创始人是宗喀巴,他的中最的是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他们是佛教地位的两位领袖。

顺治帝赐予五世以“喇嘛”封号和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封号,并赐以册印。从此以后,历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的册封,从而加强了对的管辖。

2、设置驻藏大臣(雍正时)

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与和班禅共同管理。(联系刚才学生复习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元朝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属宣政院管辖。这些史实,充分说明藏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地区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粉碎大、小和卓的叛乱

1、粉碎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乾隆时期)

(1)回部。回部指居住在天山以南广大地区、信仰教的尔族。

(2)大小和卓的叛乱是回部上层的叛乱,他们祖国,残害维族,激起当地的不满。

(3)清大小和卓叛乱,注意政策,得到维族支持,终于平定了叛乱。

2、设置伊犁将军(乾隆时期)

清在平叛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这就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三、土尔扈特重返祖国

播放《土尔扈特重返祖国》录像。

1、土尔扈特西迁伏尔加河下游(明末)

2、渥巴锡领导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1771年)

四、清朝的疆域

清朝前期的疆域

巴尔喀什湖

西伯利亚

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葱岭

太平洋

南海诸岛

及其附属岛屿

喜马拉雅山

总结:

清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设置伊犁将军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雅克萨之战

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清朝

确立册封、班禅的制度

设置驻藏大臣

郑成功收复

清朝设置府

七年级历史计划教学计划篇20

历史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上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具体思路: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五、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成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进度:

教材初一历史第一册总共有22课,从我国的远古居民讲到魏晋南北朝。每课的内容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新教材主要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以历史发展的线索、重大事件和人物、经济、文化的重要史实为重点。本学期共二十周,第十八周进行广州市初一历史年度统考,除去考试周,共大约有三十二个课时左右,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四个课时。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周至第五周1~6课共6个课时

第六周至第八周7~11课共5个课时

第九周期中复习共2个课时

第十周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至第十二周第三单元(12~17课)共6个课时

第十三周至第十五周第四单元(18~22课)共5个课时

第十六、十七周期末复习及统考

以上教学计划,一定认真履行,争取在新的学期里教学教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98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