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求职1号站 > 方案大全 > 方案模板 >

体育方案范文

| 新华

方案应明确指出所需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有助于确保项目能够按计划进行,并避免资源短缺的风险。体育方案范文应该写成什么样的?快来看看体育方案范文,本文为你提供体育方案范文写作技巧和示例!

体育方案范文

体育方案范文篇1

一、 活动目的及意义:

新学期伊始,为了丰富同学们的校园问题生活,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展示同学们的才华,学生会举办欢乐逗斗豆趣味体育文化节。本次活动汇集了同学们最喜爱的几项趣味比赛,必将会在闲闷的课余带给大家欢乐。

二、活动口号: 欢乐逗斗豆 逗斗我在行

活动主题: 亮出自我 飞扬青春

活动时间:

活动参与对象:

活动总负责:

总裁判长:

特邀嘉宾:

三、活动准备

1、前期准备(第三周至四周左右)

(2)召开年级例会,决定比赛时间、相关工作人员及各项工作分工

并进行一系列宣传发动工作 (完成时间: 责任人:)

(3)活动开始对各班进行通知,并统计各项目报名同学

(完成时间: 负责人:)

(4)参赛记录表的制作(完成时间: 责任人:)

2、中期准备(活动进行的当周)

(1)场地的申请(初步定于)

(完成时间: 责任人:)

(2)器材的准备(完成时间: 负责人:)

(3)落实参赛运动员名单及裁判名单

(完成时间: 责任人:)

(4)后勤人员的确定。每班自行招募2名后勤人员,负责处理本班

发生的突发状况,并将人员名单及联系方式交由余璇处。(完成时间: 责任人: )

(5)宣传用品横幅的制作(完成时间: 负责人:) 奖状的制作(完

成时间:负责人:)

(6)活动奖品的准备(完成时间: 负责人:)

(7)活动各项目宣传纸的制作(负责人: 完成时间:)

3、后期准备(活动开始前一天)

(1)场地的再次落实(负责人员:)

(2)参加人员的再次通知(负责人员:)

(3)各工作完成的再次落实(负责人:)

四、比赛流程

1.裁判长宣读比赛规则

2.辅导员宣布比赛开始

3.比赛负责人及裁判员各就各位,准备比赛

4.比赛正式进行

5.比赛结束后,集合各个班代表队

6.裁判长宣布各班比赛名次

7.颁发奖状及奖品

8.比赛结束,所有年级学生会成员负责将场地打扫干净后离开

五、 报名方法

各班体育委员_月_日领取报名表,鼓励本班同学积极报名,按人数规定选好运动员,在_月_日前把名单上交体育股长处。

六、录取名次及奖励办法

比赛由记录员记录当时的成绩,然后按成绩的高低分出前三名, 给集体项目及个人项目取前三名发奖。最终综合各项成绩,第一名积三分,第二名积2分,第三名积一分,决出团体总分前三名,以及一个优胜奖,活动最后对获奖班级和个人进行表彰,并颁发奖状,奖品。

七、相关比赛细则

1.双人夹球

参赛者:(团体项目)每班男女各五人参赛

负责人: 裁判员: 记录员:

比赛器材:气球一包(100个) 比赛地点:

比赛规则:比赛为团体项目,可以根据情况,男女自由组合。每次运球由两人配合完成。裁判员宣布比赛开始 ,参赛两人用身体除手之外任意部位夹住气球,将球从起点运到终点,再从终点运回起点,期间用手触球者直接判为犯规,直接判为失败,若气球不小心中途破裂,则夹另一个气球继续比赛。完成一次运球后,与下一组队员击掌传接,由下一组队员继续进行比赛,直至所有队员完成比赛。由记录员记录比赛成绩,统计出最后的前三名,在活动结束时颁发奖励。 备注:每次两组人同时进行比赛 2.运球上篮比赛

参赛者:(集体项目)各班男女各五人。 负责人:

裁判员:(发令计时员): (记录员): 比赛器材:篮球1个,口哨1个 秒表1个 比赛地点:

比赛规则: 运动员成一路纵队站在篮球场底线(男女间隔站开),裁判发令“开始”,排头运球前进然后上篮,如球未中,把球检回再投,投中后将球运回来传给第二人,如此依次进行.以完成时间最少的队名次列前。

备注:每次两组人同时进行比赛 3.障碍接力赛

参赛者:集体项目,男女各5人。 负责人:

裁判员:发令员: ; 计时员:; 记录员:

比赛器材:口哨1个,接力棒若干,凳子、绳子、气球等若干,秒表 1个

比赛地点:篮球场全场设跑道共4道,内设各种障碍。

比赛规则:比赛分甲乙两组进行,每组4-5队。距离比赛开始前每队各出一人手持接力棒站在起跑线上,裁判发令后运动员开始跑。途中运动员需经过各种障碍到达终点后把接力棒递给下一个人。如此最先完成比赛的团体为获胜者。 备注:每次四组人同时进行比赛 具体的障碍设置由年级商议决定

4.合力吹气球:

参赛者:集体项目,每组男女各6人。 负责人:

裁判员 :发令员: 记录员: 比赛器材:气球若干 凳子两把 比赛地点:

比赛规则:此项目为集体项目。比赛开始前,负责人准备好两份分别写有嘴巴,手(两张),屁股,脚(两张)。比赛开始后,抽到嘴巴的人借助抽到手的人的手将气球吹起,然后两个抽到脚的人抬起抽到屁股的人将气球坐破,在规定的五分钟时间内,记录坐破气球个数,统计名次并最终发奖。

备注:每次两组人同时进行比赛

5.踢毽球

参赛者:单人项目,每班3-5人。 负责人: 裁判员: 记录员:

比赛器材:毽子10个(由报名人数最后敲定) 比赛地点:

比赛规则:参赛者在距目标5米处,将毽子踢入直径为20、40、60、 80公分的圆心中,最后落点在同心圆中就得分,从内到外 依次以5、3、2、1记分。参赛者每人投掷三次,以三次得 分之和计比赛成绩。(如毽子掷在线上,则以外圈的成绩计分)

6.抢凳子

参赛者:(个人项目)每班5至8人 负责人:

裁判员:发令员: 记录员:

比赛器材:凳子18把(由负责人租借 并在---前将租借完毕) 比赛地点:

比赛规则:参赛者首先分成几组,每组都按以下方式进行。一组人和比人数少1把的一组凳子,从9把凳子开始。在发令员的敲打声中,大家齐围着这组凳子走或跑,音乐声停止时,每人奋力抢坐到凳子上,未能抢到凳子的人被淘汰,抢到凳子的人再组成新的一组,并减少一个凳子,再次游戏,直到最后剩一个凳子、一个人为止,留在最后的人为胜利者。

备注:每次两组人同时进行比赛

7.班级半场三人篮球赛(男篮) 参赛者:集体项目 负责人:

裁判员:院篮球队队员 作为总负责 比赛器材:篮球若干 比赛地点:(待定)

比赛时间:4月3日---(预计两周内结束比赛)

赛程安排:9个班先进行抽签分组,分成三个小组,每组三队,进行循环比赛,胜者晋级下一轮,下一轮三个胜队同样进行循环比赛,最终决出第一、第二、第三名 比赛规则:

1 比赛为半场三人篮球赛,分三节,每节五分钟,详细的比赛规则见附后

2 每轮比赛均采用循环积分赛制,胜一场积1分,输积0分,三支队伍进行循环赛,每轮各自与每个对手比赛一次,得分高者出线,进行下一轮比赛

3 每班院篮球队成员在每轮不得出场1人以上

4 为了充分考虑比赛的正常进行,比赛具体时间由比赛班级自行决定,在比赛前两日由体育委员通知体育股长九、注意事项

1.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重在参与。尊重比赛,尊重裁判,尊重对手。 2. 裁判必须做到熟悉比赛规则,公平、公正、公开。 3.记录员和负责人在比赛未开始之前充当引导员,将比赛运动员带至比赛地点 4. 保持场地的卫生,保持现场的卫生。

5. 希望各班长和体育委员认真组织本班队员参加活动,并组织好本班的后勤工作。文明比赛、文明助威,充分展现各班风采。

6. 如遇不可预知的问题,比赛日期另行通知。

十、活动经费预算 宣传用品:横幅一条 奖励费用:奖状

奖品 比赛用品:气球若干

眼罩3个 口哨10个 毽子10个 篮球3个

足球1个 总经费预算:

十一、紧急情况处理办法

1.为防止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出现报名不足的现象。提前做好宣传工作,让同学们充分了解此次活动的意义。

2.为防止器材准备不充分,比赛场地申请不到。各个活动负责人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3.如遇不良天气,比赛日期另行通知

4.如若出现运动员受伤情况,由后勤负责人带领本班后勤人员负责送至校医院处

体育方案范文篇2

一、专业名称

运动训练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体育事业发展所需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从事基层体育专项训练的教练员和竞赛管理工作的体育人才;培养能够向高等院校、体育专业队输送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良好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运动技术规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体育学科拔尖创新型人才。

具体目标如下:

1、能代表临沂市参加省级以上青少年体育比赛,为国家、省培养输送高水平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

2、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体育专业人才;

3、为高等院校培养优秀体育生源(包括:高水平运动员、体育单招、对口升学、高考普招)

二、招生对象与学制

运动训练专业:一般为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年龄为14-17周岁,学制三年。

开设运动项目:田径、射击、篮球、排球、自行车(小轮车、公路车、场地车、山地车)、游泳、乒乓球、摔跤、柔道、跆拳道、散打、拳击、举重、赛艇、皮划艇、橄榄球、手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网球、武术。

三、培养规格

(一)毕业生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技能、能力

1、掌握一般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主修运动项目的基本理论和训练方法;

3、具有较高水平的专项运动技能;

4、具有一定的辅助指导某项运动技术训练的能力;

5、具有一定的组织和指导体育活动能力;

6、掌握运动人体学、管理学、体育技术等学科的基本知识,以及指导大众体育、养生体育、休闲娛乐的方法和基本技能;

7、了解我国体育运动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8、具有从事体育休闲与服务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9、具有向大众宣传体育休闲、养生、健身的能力,以及做群众体育工作的能力。

(二)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分析

1、文化基础课程模块:掌握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计算能力及分析能力。

主要课程:语文、数学、英语、政治。

2、素质教育模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依法办事,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获取并处理相关信息。

主要课程:思政、心理学、计算机、礼仪。

3、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模块:掌握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具备获取最新知识的能力。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运动心理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

4、专业技术课:掌握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和规则,有良好的职业能力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掌握一定的训练理论方法,具备较强的专项运动能力和指导能力

主要课程:各运动项目技术课程。

5、职业岗位(资格)课程模块:掌握基本的大众健身方法,具有一定的训练指导能力。

主要课程:裁判培训、实习、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等。

四、课程设置及要求

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

(一)公共基础课程

主要包括:高中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计算机等。

《语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莫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数学》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通过对集合、不等式、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学习数列、平面向量、直线和圆的方程,立体几何,概念与统计初步等知识,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科学性、严谨性、拓展性,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贯彻就业为导向,让学生掌握基本数学方法和算法,为学其他文化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数学基础,掌握三角公式及其应用,椭圆双曲线、抛物线,概率与统计等知识。

《英语》使学生产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掌握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具备必须的英语听学读写能力;发挥主体作用,形成有效的英语策略;了解文化差异,能在不同的生活和工作情境中使用英语进行有效交流。

《思想政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刻领会和全面贯彻__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让同学们把握我国进入新时代的“新方位”、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特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愿景”和加强党的建设的“新征程”,明确我国“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步骤,引导学生积极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坚持贴进实际、贴进生活、贴进学生的原则,结合中职学生身心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如何做人、走好人生路。

《心理学》帮助学生自我认识,适应中专阶段的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管理情绪,以及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该课程教学坚持“发展为主,预防为辅”的理念,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健康向上的积极心理资本,为面对接下来的生活、学习奠定基础。

《计算机》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基本知识及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了解操作系统基础知识,会基本操作;学会使用基本的应用程序,对软硬件进行最基本的管理;了解网络基础知识。认识因特网,能能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会使用电子邮件和简单的办公软件。

《礼仪》通过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能掌握礼仪的基础知识、基本规范及流程,养成好得很习惯;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准确的加以运用,以良好的个人风貌得体地与人交往,成长为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人,为更好的胜任职业岗位工作打下基础。

要求掌握这几门的基础知识,为以后升入大学或走进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

(二)专业(技能)课程(基础理论课)

主要包括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学、运动心理学等。

《人体解剖学》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熟悉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掌握运动解剖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体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及其规律,并能运用运动解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解决体育运动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日后相关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解剖学基础

《人体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体育科学中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课程。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人体生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认识运动运动与骨骼肌、氧运输系统、特质能量代谢、内分泌机能。使学生深刻的认识体育运动参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与机理,深刻认识运动训练、体育教学、运动健身的有关生理学原理,以便科学指导不同人群的体育锻炼,增强国民体质。

《运动心理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会科学地对教育对象和教育过程等进行心理分析的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为未来从事师范教育做好职前准备。

《体育保健学》课程中含有实验课教学。对学生进行实验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训,使学生掌握运动后恢复、急救等的常用方法,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我国体育卫生工作。

(三)专业技术课程

各运动项目专业技术根据项目内容不同,所学技术不同,由教练进行授课。主要包括以下运动项目的技术课程:田径、射击、篮球、排球、自行车(小轮车、公路车、场地车、山地车)、游泳、乒乓球、摔跤、柔道、跆拳道、散打、拳击、举重、赛艇、皮划艇、橄榄球、手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网球、武术等。

五、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六、实施保障

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学习评价质量管理等方面。

(一)师资队伍

文化基础课教师要求本科毕业、有教师资格证,数量符合国家要求的师生比。专业基础课教师要求体育教育本科毕业,有教师资格证。

(二)教学设施

18个标准教室,校内16个训练场馆。

(三)教学资源

教材选用人教版高中教材,图书1万册。

(四)教学方法

阅读法、讲授法、对话法、实践法、电教法、研究法等,读训并重,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理论实训相结合。

(五)学习评价

按照国家体育总局标准培养运动员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除了日常的期中、期末考试外,还有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考试。像期中期末考试,文化课测评根据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和笔试成绩按一定的比例将学生的成绩分为不及格、及格、良、优四个等级,要求学生掌握中职阶段应知应会的文化课知识。

(六)质量管理

学校承担临沂市运动员培养任务,文化教学和运动训练同步进行。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省运会、省年度赛等赛事争金夺银,省以上运动队输送运动员数量省内领先。

管理:争创一流,锐意进取。

七、毕业要求

修业三年,各门功课考核合格后,发放中专毕业证,优秀运动员输送到省以上运动队,其他运动员升入高等院校,培养目标完成。

体育方案范文篇3

为贯彻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创新冰雪运动发展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冀政办字〔__〕32号)和《河北省体育局冬季项目人才计划实施方案(__-__年)》精神,瞄准__年全国冬季运动会和__年冬奥会备战,创新选拔培养机制,加大培养力度,有重点、有计划地培养出一批冬季项目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现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培养目标

建立200人左右的“雏鹰计划”苗子库,对在库苗子运动员进行重点培养和保障,培养一批具有国内竞争力的冬季项目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为__年全国冬季运动会和__年冬奥会提供人才储备。

二、主要原则

(一)坚持科学定苗。综合运用跨项跨界选材、赛事涌现、各市输送、教练员推荐等手段,选拔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苗子,总体规模保持在200名左右纳入苗子库,进行重点培养。

(二)坚持系统培养。在寒暑假、小长假、省比赛期间,利用好省级高水平训练资源,灵活开展集中训练与分散训练相结合的形式,快速地提升苗子竞技水平。

(三)坚持动态管理。以寒暑假两次集训结束后为时间节点,对苗子库进行动态调整,有进有出,确保在库苗子规模和质量。

(四)坚持科技助力。从选材到培养,体育科研全程深度介入,提升选材准确性和确保训练高质量。

三、培养方式

(一)定苗建库

1、结合我省各冬季项目高水平运动队实际需求,以__年跨项跨界选材入选运动员、第十五届省运会冬季项目比赛各项目前三名由冬运中心提出各项目推荐苗子运动员名单,并填写“河北省冬季项目后备人才培养‘雏鹰计划’报名表”(见附件)。

2、培养团队由省专业运动队高水平教练员、体育科研人员组成按照各项目运动员成长规律,制定科学系统的培养计划。建立与业余训练教练员的沟通机制,确保在库苗子运动员培养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3、冬运中心汇总名单后报由青训中心审核批准,于__年6月30日前,建起200人左右的冬季项目苗子库。

4、定苗入库的运动员名单,由青训中心进行公示。

(二)系统培养

1、青训中心会同冬运中心负责制定科学系统的培养计划,组建由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组成的培养团队,利用寒暑假、小长假组织集中和分项目训练。

2、青训中心负责制定年度苗子培养计划,冬运中心负责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确保每名苗子每年参加省级集训2次以上,总天数不少于40天。

3、集训内容要科学化、系统化、专项化,要覆盖基础体能、专项技术、运动恢复等各个方面。基础体能、运动恢复以集中训练的方式为主,专项训练以分项目训练的方式为主。

4、在寒暑假集训结束后,以培养团队确定的苗子运动员成绩和发展潜力为重要依据,每年2次对苗子运动员库进行动态调整,确保在库苗子运动员规模和质量。

5、为在库苗子运动员提供更多的参赛、学习机会,对具备条件的苗子运动员输送至省优秀运动队,未能达到输送条件的苗子运动员各市要做好其后续训练或转至其他项目训练等保障工作。

(三)科学评价

1、培养团队负责填写《“雏鹰计划”苗子运动员集训考核评价表》一式四份,汇总分送青训中心、冬运中心、所在市体育局和本人各一份。每次集训结束后,冬运中心组织专家训练组对每名苗子训练情况进行评价,并出具评价结果,为下一阶段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2、各苗子运动员所属基层训练单位负责督导业余训练教练员实施训练方案并向专家训练组反馈训练情况,专家组根据反馈信息提出训练建议。

(四)动态管理

1、按照总体稳定、部分调整、进出有序的原则,每年集训结束后对苗子库进行出入库调整。

2、由冬运中心向青训中心提供继续在库、退库以及新入库人员建议名单,由青训中心审核后负责公示;冬运中心向青训中心提供每年输送到省专业运动队的苗子运动员名单。

(五)衔接有序

1、青训中心、冬运中心和各市体育局要提高协同配合水平,确保在库苗子入口宽阔、出口畅通,对达到条件的冬运中心按规定办理试训。

2、对达到一定水平或具备较大发展潜力,但不能安排试训的,青训中心和冬运中心要加强后期跟踪。

3、对退库苗子运动员由各市体育局负责安排好后续训练等事宜。

四、管理考核

(一)凡入选“雏鹰计划”的苗子运动员均须填写《河北省冬季项目后备人才培养“雏鹰计划”运动员登记表》一式四份,经所在学校、市体育局同意盖章,报冬运中心、青训中心审核,批准后由冬运中心、青训中心、市体育局、本人各执一份。

(二)青训中心建立“雏鹰计划”运动员人才库,开通网络或微信平台,加强各方沟通,及时听取意见建议,通报有关情况。

(三)青训中心会同冬运中心制定每年度集训、比赛安排,个别项目根据情况临时安排,运动员需代表河北省进行全国注册,按要求参加训练、比赛,每次集训情况由青训中心进行登记,并反馈各市体育局。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协同配合。青训中心负责统筹协调“雏鹰计划”的实施,安排专人负责日常的管理,确保相关任务的落实。

(二)加大资金投入。青训中心将“雏鹰计划”资金列入年度预算,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实施。

(三)完善相关保障。青训中心和冬运中心共同做好苗子集训期间的参训保险、安全管理、食宿、文化教学保障和反兴奋剂教育等工作,确保集训的顺利高效和苗子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体育方案范文篇4

淮南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成立于1977年。__年招收全日制本科教育学生。__年获批教育部“双万”计划“安徽省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__年获得“安徽省省级示范教研室”立项。__年通过“安徽省教育厅体育教育专业水平评估”和“教育部审核评估”;__年体育教育专业获得“省级特色专业”;__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称号等。

体育教育专业始终以社会需求导向,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实基础、宽口径、强技能”的培养思路,形成了“三堂互动、四级监控、五方协同”和“炎刘模式”的人才培养特色模式。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通过多学科综合教育,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人才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培养目标

适应国家和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立足安徽,面向全国,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和教育类学科知识,娴熟的体育专业运动技能和过硬的教学能力,具有优良思想素质,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胜任中学体育教育、训练、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在未来5年预期达到的目标:

1.【教育信念】具有家国情怀,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热爱人民体育教育事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坚定的教师信念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2.【教学能力】掌握体育学科基础理论、技能和方法;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运用信息化、智能化开展有效的体育教学;胜任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和指导课外活动;能够指导学校运动训练并在省、市比赛中取得突出运动成绩;能够整合教材、教法,创新教学能力。

3.【育人能力】具有全方位育人理念,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学生高尚品格,做到“体教融合、以体育人”。能有效结合体育的特殊育人功能,引导中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能够胜任班主任工作,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和管理能力。

4.【职业发展】具有终生学习意识,能够紧跟国内外学校体育改革动向。具备反思、辩证思维能力,不断更新体育知识、技能,提升学科素养,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通过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与体育学科知识相结合,解决在教师教育工作中遇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深入钻研1-2个教育教学领域,成长为区域骨干教师,发挥引领作用。

二、毕业要求

1、践行师德

(1)【师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烈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良好依法执教意识,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1.1社会认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正确分析和判断教育教学现象。

1.2依法执教: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具有“依法执教”的理念,熟悉党、国家和地方有关基础教育的政策和法规以及中学教育中的其他法律。

1.3职业操守: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为人师表,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教育情怀】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理解教育工作意义,坚定教育信念,具有投身基础教育事业的意愿。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心理,能够尊重中学生的独立人格,关爱学生,富有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1从教意愿:热爱党的事业,清晰认识教师职业的性质,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深刻理解体育教育工作的意义,立志成为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2.2引导能力: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心理,能够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创新思维,锤炼意志,尊重生命,爱护他人。

2、学会教学

(1)【学科素养】掌握体育学所需的生理、心理、解剖等基础知识,系统掌握体育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综合运用本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解跨学科知识,把握体育学与其他学科、社会实践相联系。

3.1学科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自然、人文科学知识。习得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把握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

3.2学科专业知识:通过现代教育理论与教学论知识,形成体育学科教学认知,有效解决中学体育教学的实际问题。

3.3学科教学知识:系统地掌握体育教育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有较强的体育运动专项技能。指导中学体育教学与训练实践工作。

(2)【教学能力】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中学体育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心理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4.1教学基本素质:通过“三字一话”与现在教育技术等教师基本技能的考核。

4.2教学实施评价:熟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围绕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

4.3教学研究能力:能够以“体教融合”为导向,有效利用交叉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在传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教育探索,解决教学问题。

3、学会育人

(1)【班级指导】熟悉中学德育原理与基本方法,具有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具有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初步体验。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能够组织和指导班级活动、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并获得积极的体验。

5.1班级管理:掌握班级管理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进行有效对德育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进行组织与指导。

5.2班级活动:能够针对班级实际和学生特点分析班级日常管理中的现象和问题,能够顺利与学校、家长、学生进行有效、合理的沟通。

(2)【综合育人】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体育学的育人价值,能够结合体育学科知识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6.1学科育人:掌握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深刻理解体育学科的育人功能和价值,运用教学训练等实践等活动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和引导。

6.2活动育人:能够组织和参与各种体育社团和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教育。

4、学会发展

(1)【学会反思】树立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体育学教学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与时俱进,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体育学教育教学问题,促进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共同提升。

7.1终身学习: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了解国内外学校体育教育的动态和发展趋势,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7.2反思能力:具有一定的反思能力,分析和解决体育教学与训练实践活动和青少年身心健康等问题。具有发展意识,能够规划职业生涯,探索1-2个教育领域,成为区域骨干。

(2)【沟通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够在学习过程和社团活动中与他人积极合作;掌握沟通合作的一般技能,具有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能够通过沟通合作解决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8.1协同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备团队协作的精神;积极参与小组学习、专业研讨、团队互助等学习活动,乐于分享学习经验。

8.2沟通交流: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协助能力,能够与同事、家长、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从事与体育有关的社会服务工作。

四、修业年限、课时、学分

修业年限:4年

弹性学制:3-6年

学时:2340

学分:168

五、专业类别及授予学位

专业类别:体育学

学位:教育学学士

六、专业核心课程

运动生理学(4学分)、运动解剖学(3.5学分)、学校体育学(3学分)、体育课程与教学论(2学分)、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2学分)、体育保健学(2学分)、田径(5学分)、篮球(3学分)、排球(3学分)、足球(3.5学分)、体操(3学分)、运动专项训练实践与理论(16学分)。

七、教学计划一览表

表1: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一览表

表2: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及课时分配表

体育方案范文篇5

为全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浙委[__]11号)精神,结合海岛洞头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县体教结合工作和加快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体教结合工作的重要意义

进一步加强体教结合,是新形势下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青少年体质、为国家培养和造就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必由之路,是全面落实__,促进体育、教育资源共享,推动体育、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认识体教结合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体教结合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健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网络体系,不断完善体教结合、资源共享的体制机制,扩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规模,提高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开创我县体教结合工作新局面。

二、进一步明确体教结合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__、深入实施“一港四岛·生态智城”战略部署,以深化业余训练制度改革、探索体教结合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切入点,按照“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义务共尽、成果共享”的原则,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适应现代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二)目标任务: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重点,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体育人才培养的积极性,积极开展体育特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高水平运动队的创建工作,努力构建多层次的业余训练网络和良好的体教结合环境。力争用3—5年的时间,创建省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基地1—2所,省级体育传统学校1—2所;市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基地3—6所,各级各类学校按照国家规定开足、开齐体育课,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学校业余训练制度化、规范化,全面提高青少年身体健康素质,培养和造就大批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训练

广泛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是发现、选拔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基础。各级各类学校要正确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在确保体育课时和课外活动时间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训练,及时发现并有重点地培养体育苗子,提高他们的运动技术水平。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重点是普及田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棋类等项目,每个学生应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每个班级、年级要有代表队,每所学校要有1—2个项目的学校代表队,学校运动队每周不少于三次训练,每次训练要保证训练时间。对有运动天赋和体育特长的少年儿童,应根据不同的年龄和素质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使其充分发展特长。要加强参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妥善安排好文化学习和考试,对指导课余体育训练的体育教师要计算其工作量,并给予适当补助。

要积极探索和创新青少年训练竞赛新模式。各学校要积极探索县队校办形式,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体育资源优势,充分调动青少年体育训练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我县青少年训练竞赛水平。以大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为重点,以发现、培养和输送体育后备人才为着眼点,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和导向作用,建立健全体育竞赛制度。认真参加温州市田径分龄赛、全县每年举办的中小学生体育节、中小学生篮球赛和其它体育传统项目的比赛,并根据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因地制宜地经常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努力形成有利于发现和培养人才、适应我县青少年训练竞赛实际、充满活力的竞赛管理机制。

四、积极开展体育特色业余训练基地创建活动

体育特色业余训练基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学校是深化体教结合的重要环节。各中小学要结合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创建工作的整体规划和学校体育工作实际,加大对体育特色业余训练基地创建工作的投入,并重点在体育特色业余训练基地中创建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学校。各中小学要积极创建体育后备人才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逐步做到小学、初中、高中层层衔接的系统训练网络体系,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体育特色业余训练基地。对通过评估考核命名的体育特色业余训练基地,按标准给予一定奖励。要保证体育特长生必要的训练时间,并切实安排好文化课学习。积极开展体育特色业余训练基地学校间的体育竞赛和联赛活动,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和输送体育特长生方面的作用,并把体育特色业余训练基地建设和输送体育后备人才作为学校工作评优评先的重要内容。

五、着力提升体育运动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效益

县少年业余体校是业余训练的中枢,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牵头单位。一要进一步推进体教结合工作,拓宽体育业余训练布局,更好地发挥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骨干作用;二要加强体育特色业余训练基地的学校衔接,积极选拔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三要强化系统训练、科学训练,积极向市级及以上优秀运动队输送优秀后备人才,向高等院校输送体育特长生;四要加强学校的教学管理和业务指导,强化体育运动学校的教练员队伍建设、运动训练和日常管理,认真组织实施对特色业余训练基地的评估创优工作,切实促进青少年体育竞技水平。

六、积极营造有利于体育人才培养的政策环境

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体育、教育部门在加强体教结合、培养体育人才方面的激励政策,进一步创新激励机制,对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参加省及省级以上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和在开展体教结合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进一步创新体育后备人才选拔机制,重点发现和选拔、培养品学兼优的体育苗子。切实加强体育特长生、注册运动员的教育和管理,关心他们的训练和生活,保证他们专项训练时间。对因参加比赛或训练脱课较多的学生,文化课教师要安排时间为他们补课,努力缩小他们在文化学习上的差距。运动队(员)参加各级各类竞赛的成绩,将作为学校工作综合评估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要依据招生政策对优秀体育特长生入学、转学,本着就近入学、方便训练的原则,经过全面考核,报考普通高中体育特长生录取普通高中时优先考虑。要加强运动员注册工作管理,严禁私自外送运动员行为,杜绝人才资源浪费和流失,外来单位来洞头选调体育特长生时,必须经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体育局〉(以下简称县文体局)和教育局同意,并在我县注册后,接到相关通知方可选调。对未经批准擅自外送运动员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严肃处理,追究相关责任。

七、切实加强体育教师、教练员队伍建设

要加大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的培训、激励和双向交流力度。一要发挥体育资源优势,定期安排优秀教练员、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到各级各类学校指导运动训练、体育竞赛和特色体育项目推广,指导、帮助学校体育教师提高训练水平;二要采取措施,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对长期从事青少年训练工作、潜心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各类体育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培训学习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由教育部门归口管理。深化职称改革,各级各类学校承担训练任务的体育教师,成绩显著的,可申报体育教练员和裁判员系列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

八、切实加强对体教结合工作的组织领导

县教育局、文体局成立体教结合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文体局体育科担任,并负责调查研究,调整和制定相关政策。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体教结合工作会议商会,沟通情况,研究问题,落实政策,推进工作。

加强体教结合工作是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战略任务。各中小学要根据本《意见》精神,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细化措施,明确责任,加强督查,扎实推进,把体教结合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为促进教育、体育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体育方案范文篇6

为繁荣学生公寓文化,引领广大青年学生争做阳光青年,经研究,决定举办第五届学生社区“趣味体育”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加对象:学生公寓社区全体学生

二、活动地点:南、北、西苑学生公寓社区

三、活动时间:20--年12月4~5日

四、活动项目:

鸭子赛跑、 “导游”、能量传递、巧踢毽子、快速传递、趣味跳绳、拔河比赛。

五、参与方式:

拔河比赛以学院为单位,其余比赛项目以寝室为单位。

六、相关要求:

1、各学院11月20—28日自行组织报名,并于11月30日将本学院各项目参赛名单报校学生自律委(联系人:顾敏智 )

2、集体项目要求每个学院必须参加。

七、奖项设置:

1、个体项目每个项目奖项设置一等奖3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优秀奖若干。

2、拔河比赛取前6名,并评比先进集体奖若干名。

体育方案范文篇7

一、指导思想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有机整合体育与健康教育两门学科中相关的内容、方法、原理,以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综合类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文化知识、体育技能和方法,通过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过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二、目标与任务

1.运动参与

认真上好体育课,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应按学校安排进行1小时的课外体育锻炼。自觉与同伴组成小组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学会制定和实施简单的个人锻炼计划。具备选择利于提高职业素质运动项目的意识、自我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能力。

2.增强体能

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要求,努力提高以耐力、力量和速度为主的体能素质水平,积极参与国家、地方及学校组织开展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各类体育活动。

3.体育技能

基本掌握两项以上体育技能,不断提高运动能力。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有能力参加班级、校际和更高级别的体育运动比赛。

4.身体健康

了解一般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懂得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逐步养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生活方式。具有改善与保护身体健康的意识,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我健康状况的科学健身手段,特别是有氧健身手段,学会用养生保健的方法改善身体健康。对所从事的体育活动可能发生的伤害有初步认识,有意识控制和回避不规范动作的产生,懂得紧急处置运动创伤的简单方法。

5.心理健康

了解与体育有关的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认识青春期性心理的变化规律。具有良好的情绪和自控能力,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坚强的意志、提高抗挫折能力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缓解性格差异导致的心理冲突。通过运动竞赛中的胜与负,领悟积极进取对形成稳定心理状态的重要意义。能有意识通过轻松、休闲的体育活动,缓解学习紧张带来的心理压力。

6.社会适应

参与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学会与同伴和谐相处,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能主动关心与帮助同伴,共同完成体育锻炼过程,培养“竞争、团结、友谊与合作”的精神,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协调沟通能力。

7.职业素质

根据未来职业工作的特点,学习与职业相关的健康保健知识,提高防范职业病的意识和能力,选择有助于防治职业病的体育手段进行锻炼。学习与职业生涯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认识体育对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的价值,提高自己的综合职业素质。

三、学情分析

学生的运动能力差异很大,男生活泼好动,运动能力强,但是学习技巧类动作时男生表现出柔韧性、协调性差,而女生文静而不愿意多动,却在球类运动中表现出积极、顽强的一面。因此,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练习形式来提高他们的技术动作和学习兴趣。

四、教法分析

1.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在第一学年把有利于提高健康意识、发展体能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适应生存环境和体现合作精神的运动项目、技能和方法列为必选内容,主要包括田径类、体操类、球类和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等四个系列。

2.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或不同健康水平的需要,在第二学年应把能促进身心健康,培养审美能力,适于娱乐、休闲的运动项目、技能和方法列为拓展模块A中的选项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健身类、娱乐类、养生保健类和新兴类运动项目等系列

五、教学措施

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他们的兴趣和潜能开发需要。引导学生积极运用自主、探究和合作等学习方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提高应用知识、技能的能力。

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教育在提高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作用,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教学模式与方法,可采取课程设置模块化、优化课程内容和灵活变通实施方法等措施,改革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遵循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应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的需要按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和技能形成的规律,对不同运动项目的技能教学采取淡化(如田径类、体操类项目)、简化(如球类项目)、美化(如健美操)和细化(如滑冰、游泳)等措施加以区别对待;提倡按男、女生分别授课。

六、研究课题

1.浅谈如何加强中职学生对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兴趣

2.浅谈多媒体教学在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利与弊

七、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个部分组成。

1.基础模块是对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必选内容,教学时数为72学时。

2.拓展模块是对二年级学生开设的选项内容,教学时数为72~90学时。其中,拓展模块A是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身体状况开设的,以健身、娱乐、养生和保健为主的选项课;拓展模块B是根据某些对体力和技能有特殊要求的专业的需要,创造条件开设的与职业生涯有关的限选内容。

顶岗实习期间,应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达到《标准》要求,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

八、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基础模块

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在第一学年把有利于提高健康意识、发展体能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适应生存环境和体现合作精神的运动项目、技能和方法列为必选内容,主要包括田径类、体操类、球类和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等四个系列。

1.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的内容应侧重与体育教育相关的常用健康和保健知识,可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和营养、青春期健康、安全教育、运动创伤的预防和处置、疾病预防(职业病防治)等,有些内容可融入体育实践教学中进行讲授。

2.田径类项目应包括跑、跳、投等内容;体操类项目包括支撑、攀爬、悬垂、腾跃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过多地强调运动技术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规范性,可采用游戏或其他经改造的运动形式进行教学。鼓励教师创新,通过自行组合与排列,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综合练习(包括与职业有关的拓展训练内容),但必须有利于提高耐力、力量和速度这三大基本体能素质。

3.足球、篮球、排球的教学,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从中至少选择两项。在传授必要基本技能和简单战术的同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降低难度和变换规则等手段,多组织对抗性游戏或比赛,同时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以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二)拓展模块

1.拓展模块A

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或不同健康水平的需要,在第二学年应把能促进身心健康,培养审美能力,适于娱乐、休闲的运动项目、技能和方法列为拓展模块A中的选项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健身类、娱乐类、养生保健类和新兴类运动项目等系列。

(1)凡被批准免予执行《标准》的因病或残疾学生,应按系列3中的内容选择保健体育课(一年级亦可参照执行),学校要配备有经验的教师,为开设保健课创造条件。

(2)为了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职业素质,鼓励学生按不同专业特点,选择拓展模块A或B中的内容;学校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开设其他能满足不同专业需要的项目。

(3)本模块相关的体育理论,体育文化和健康教育知识,不再专门安排理论课学时,应将其融入体育实践课中。

2.拓展模块B

为满足某些职业岗位对体力和技能的特殊要求,在第二学年应把拓展模块B中的水上运动、野外运动、冰雪运动和防卫运动等系列中的某一项列为相关专业学生限选内容,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条件进行教学。教学时数为18学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从不同系列中选择一项。

(1)本模块中部分教学内容(如定向越野等),可利用课外活动或节假日时间组织进行。

(2)本模块中的内容可作为选项内容供其他专业学生选择。

九、教学实施

(一)教学时数安排建议

本课程教学时数总计为144~162学时。

拓展模块B规定的内容可在上、下学期灵活安排。对体力和技能有特殊要求的专业,学习拓展模块B的内容时可利用拓展模块A的36个学时,共计54学时;其他专业学生如选择模块B的部分内容,不另外增加学时。

(二)教学实施建议

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他们的兴趣和潜能开发需要。引导学生积极运用自主、探究和合作等学习方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提高应用知识、技能的能力。

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教育在提高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作用,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教学模式与方法,可采取课程设置模块化、优化课程内容和灵活变通实施方法等措施,改革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遵循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应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的需要,按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和技能形成的规律,对不同运动项目的技能教学采取淡化(如田径类、体操类项目)、简化(如球类项目)、美化(如健美操)和细化(如滑冰、游泳)等措施加以区别对待;提倡按男、女生分别授课。

十、考核与评价

(一)考核内容

1.第一学年把《标准》的要求和基础模块内容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第二学年把拓展模块的内容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第三学年为《标准》测试,成绩按毕业当年得分和其他学年平均得分各占50%之和进行评定,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肄业处理;《标准》成绩不及格者,在本学年度准予补测一次,补测仍不及格,则学年《标准》成绩为不及格。

2.要把学生上体育课的出勤率、进步幅度、学习态度等因素列入考核范围。体育课无故缺勤,一学年累计超过应出勤次数1/10者,其《标准》成绩记为不及格,该学年《标准》成绩最高记为59分。

(二)考核方法

1.采取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可采取观察记录、口头评述、相互比较、对照量表和自我反思等方法,重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幅度和发展潜能。

2.为了体现考评中的激励机制,凡《标准》测试成绩优秀者和各类体育竞赛优胜者,以及能积极提高职业体育技能和素质的学生,可视情况予以加分。

中等职业学校中的师范、体育、艺术类学校的相关专业体育与健康课程不采用本方案。

体育方案范文篇8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关系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基础,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当前,我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在政策法规、体教融合、人才梯队、业余训练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建设高原体育强省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为切实做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解决好突出问题,进一步夯实体育后备人才根基,确保竞技体育后继有人。根据《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体青字〔__〕99号),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弘扬“新青海精神”,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青政办〔__〕199号)和《青海省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计划》,深化后备人才选拔培养和业余训练改革,构建完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提高青少年体育训练质量和效益,培养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为建设健康青海和高原体育强省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加强合理布局。做好顶层设计,结合地域特点,做好业余训练机构布局,扩大业余训练规模,建立完善上下衔接的青少年业余训练网络。

坚持沟通协作,促进体教融合。加强各部门特别是体育、教育部门协作,创新体制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促进共赢发展。

坚持普及推广,注重人才培养。推动运动项目普及,培养体育兴趣,掌握体育技能,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加强科学训练,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实现普及与提高相互促进。

(三)主要目标

到2023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创建新型体校或其它训练机构(训练中心、训练基地、训练点、项目运动队等)20所,县级业余训练开展正常。青少年运动员注册人数达2500人以上。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规模达到50所。社会力量与体校、学校在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上形成有益补充,齐头并进。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初步建立,全省综合性运动会、青少年锦标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联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赛等赛事有序开展。

二、主要任务

(一)建立完善多渠道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1.夯实学校体育基础

(1)强化学校体育教育。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上好体育课,落实国家和青海省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安排部署,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强化课外体育锻炼,开展业余训练,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要求落到实处。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健全学生人格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2)以校园足球、篮球为引领,推动“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体育教学、业余训练及体育活动特色建设。各级各类学校要以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自行车、射击、射箭、跆拳道、摔跤、越野滑雪、冰壶、冬季两项、武术等项目为重点,积极组建运动队、俱乐部和兴趣小组,开展体育教学和训练活动,逐步形成体育项目“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各级各类体校、单项体育运动协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健身中心等单位、社会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场馆、教练员等资源优势,加强与学校联系,积极组织运动项目进校园活动,开展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帮助学生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继续实施“射箭运动进校园”活动,办好射箭师资培训班和全省青少年射箭比赛,在首批试点学校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学校规模。鼓励学校与各级各类体校联合办训练、办运动队,充分利用体校场馆、教练员等优质资源,提高学校运动队水平。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班级、年级、校际竞赛活动,共同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3)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制定《青海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和《青海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评分标准》,开展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创建命名和动态评估工作,并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予以资金支持。强化品牌建设,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师资力量培训,组织与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联赛相衔接的田径、游泳、篮球、排球、乒乓球和武术等项目比赛,以比赛促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推动市(州)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创建命名工作,优化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布局。

2.建设青少年三级业余训练网络

(1)扩大县级业余训练规模。县(区、市)体育行政部门要主动作为,争取教育、财政、编制等行政部门的支持,创建业余体校或业余体育训练点,积极创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业余体校或者依托当地优质中小学校加挂业余体校牌子。不具备成立业余体校的县(区、市),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学校体育训练开展情况确定几所中小学校,作为本地“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点”。

各业余体校和业余体育训练点应与当地优质中小学共建、联办,结合本地区优势项目和特色项目,积极开展课外体育训练,着力在培养兴趣、增强体质的基础上发现优秀体育运动苗子,打牢后备人才基础。要落实业余训练时间,在组织训练上采取周一至周五学生在学校学习,周六周日集中体育训练的形式,集中训练由体校或训练点教练员(体育教师)在体育场馆或学校组织实施。有条件的学校,教练员可在周一至周五走进学校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训练,确保学生训练时间落到实处。

(2)创新发展市(州)级训练。各市州体育、教育部门要以各体校、体育实验中学为抓手(海东市要积极创建新型体校),深化体教融合,建立完善招生、培养、输送制度和长效机制。各体校、体育实验中学要扩大选材面,加强青少年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连续性,发掘青少年的运动天赋和专项特长。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教练员和场地资源,加强与优质教育资源有机互补、设施资源共享共用、联合办运动队等,共同打造特色项目和优势项目。

(3)提升省级训练质量。以省体育运动学校为龙头,突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国家田径单项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的示范作用,省体育运动学校要改善教育设施,增加专业和招生规模,提升训练质量,提高输送率和成才率。省专业运动队和省体育运动学校要切实发挥后备人才培养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在市(州)、县(区)选择具备条件的中小学校,建立竞技项目训练点,健全长效机制,选派教练员或退役运动员到训练点支教,指导训练点青少年业余训练、比赛等。

(4)各级体校要加强上下衔接关系,建立畅通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输送渠道。逐步形成体校覆盖面广、项目布局合理、人才输送畅通的业余训练机制。

3.推动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鼓励兴办多种形式的青少年体育训练机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训练基地和青少年户外营地等建设。保障社会力量在训练管理、组队参赛及教练员职称评定、技能培养等方面的同等权益。通过委托授权、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组织承接青少年体育赛事和活动。探索与社会力量共建青少年运动队的途径和方式。鼓励企业通过冠名、赞助、广告、合作等形式,参与青少年品牌赛事、特色体育项目等无形资产开发。

4.开展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评选命名。制定《青海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评选命名及奖励办法》,组织开展青海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评选命名,激励和调动各类体校、学校、社会力量等各方开展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提升训练的质量。

(二)加强青少年体育训练

1.调整优化项目布局

各地结合区域特色,发挥传统优势,以足球、篮球、中长跑、竞走、自行车、射击、射箭、跆拳道、摔跤、武术、越野滑雪、冰壶、冬季两项等项目为重点,对本地区运动项目进行合理规划。各县(区、市)开展的奥运项目不少于2个大项或3个分项,各市(州)开展的奥运项目不少于7个大项或10个分项。

2.提高选材育才水平

成立青海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材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青少年科学选材机构,组建青少年选材育才专家和服务团队,组织好我省选材育才工作。建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大数据,制定具有高原特色的青少年运动员选材标准。各体校要建立青少年选材工作室,有专人负责,建立人才档案,组织开展测试评估和科学追踪,为青少年运动员选材、输送和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3.提高科学训练水平

各青少年训练单位和机构要坚持“培养兴趣、选好苗子、打好基础、科学训练、积极提高”的原则,及时了解和掌握项目发展的新趋势、新理念,严格按照青少年运动项目训练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系统扎实的训练,促进青少年运动员基本技能的全面提高,坚决杜绝拔苗助长。妥善处理好学训矛盾,保证学习和训练两不误。教练员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执教能力,主动学习掌握新的科学训练理念和方法,科学制定训练计划,根据青少年儿童成长发育规律和心理特点确定训练负荷,不断提高科学训练水平。

4.加强教练员、教师队伍建设

(1)强化教练员培训。贯彻落实《全国各级各类体校教练员人才教育培训规划(__-__)》,制定教练员培训计划,承办、参加全国各级各类体校教练员通识知识更新轮训班,分期分批对体校教练员进行培训。积极组织体校教练员参加体育总局各项目中心(项目协会)开展的专项轮训班。到2023年,完成全省体校教练员通识知识更新和专项轮训一遍的目标,不断提高教练员队伍整体素质、执教能力和训练水平。积极推荐申报“国家体育总局精英教练员双百培养计划”,打造奥运项目青少年训练“领军型”教练。

(2)补足配齐师资力量。各地要严格落实青政办〔__〕199号中关于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补足配齐学校师资力量。省体育局和教育厅联合对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技能培训,使体育教师胜任教练员工作。加强省体校文化课教师配备,积极与西宁优质学校沟通协调,制定相关制度,选派优秀文化课教师到省体校授课,提升运动员文化水平。

(三)建立发展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

1.建立青少年体育竞赛机制

组织举办省级综合性运动会、青少年锦标赛、传统校联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联系等赛事。各市(州)、县(区)体育、教育行政部门积极组织与省级对应的本级青少年体育赛事,逐步形成县、市、省三级上下衔接、逐级选拔的青少年体育竞赛机制。青少年体育竞赛参赛对象应包含体育、教育、社会等方面,多渠道选拔优秀青少年运动员,激发社会活力。

鼓励、引导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各级单项体育协会组织举办青少年体育赛事、训练营、夏(冬)令营,逐步建立形式多样、覆盖面广、满足不同青少年群体需求的多元化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配合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办好本地区的学生运动会、校际体育联赛。

2.推进青少年体育竞赛管理改革

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协调、加强监管,减少微观事务管理,通过委托授权、购买服务、竞赛市场开发等,逐步实现简政放权、管办分离,将青少年体育竞赛交由协会和社会力量承办。培育青少年体育竞赛多元化主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和主动性。杜绝青少年体育赛事中的弄虚作假行为,杜绝使用兴奋剂,为青少年运动员创造公平、公正的参赛环境,保障青少年运动员的参赛权益。

3.建立青少年运动员注册制度

研制青海省青少年运动员注册管理办法,建立青少年运动员注册系统,规范青少年运动员参赛资格,加强青少年运动员数据化跟踪和管理。

(四)推进各级各类体校建设

1.实行体校分类管理

各地要理清现有体校的管办关系、所有制形式、办学资质,结合本地特点和传统优势项目,进一步明确体校的功能定位、特色项目,形成权责分明、特色突出、分层次体校管理机制,按照做大县区级体校,做强市州级体校、做精省体校的思路,对体育运动学校、体育实验中学、业余体校、业余体育训练点进行分类管理和指导。各地群众体育指导服务中心要切实履行业余训练职能,积极开展青少年业余训练,发挥与体校同等的作用。各体校要坚持开放式办学,发挥好社会功能,主动为本地提供更为广泛的青少年体育服务,带动青少年体育训练竞赛工作的开展。

2.推动体校改革发展。各体校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深入推进体教融合,省教育厅和省体育局将给予大力指导和帮助。各体校应在体育训练、教育教学、日常管理、办学模式等方面,大胆探索、主动作为、先行先试,不拘泥于一种模式,走出一条具有各地特色的体教融合的路子,在全省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建立定点联系帮扶制度,选派省体育工作一、二大队、省体育运动学校的教练员或退役运动员进驻新创建的业余体校或训练点,对业余体校或训练点的运动队建设、运动员训练等进行帮助、指导。

3.畅通青少年运动员升学渠道

推动各级各类体校与优质中小学共建、联办,解决好青少年运动员就近入学、升学等问题,保障青少年运动员学习、训练的系统性和连续性。鼓励省体育运动学校的毕业生通过普通高校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独招生和高等学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等单考或统考形式,进入高等学校学习。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的单独招生,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取省体育运动学校毕业生,鼓励引导高职院校招收省体育运动学校毕业生。积极发展体育职业技术教育,开展运动员职业转岗和职业培训工作。

三、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省体育局、教育厅建立体育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究制定青少年体育工作规划和规章、制度,推动体育教育、业余训练、运动员学习、青少年体育赛事等工作。各市州、县区体育、教育部门也应成立相应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管理、各负其责”的工作新机制。定期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分类指导和督促检查,并及时公布督导检查结果。各级教育部门在青少年赛事活动、工作推进上应给予支持和保障。

(二)完善经费投入机制

各地要加大对青少年体育的投入力度,按照《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管理办法》和《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将各级体校学生伙食和服装费用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足额拨付。省体育局每年从中央体育彩票公益金转移支付及省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安排青训经费,用于支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各地要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支持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经费投入机制。

(三)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

各地要贯彻落实国办发〔__〕23号和我省《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运动员文化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和督导制度,建立以体育行政部门为主、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各负其责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落实公办体育运动学校生均教育经费,保障和完善教学设施设备、办学环境、实验设备、基础设施等办学条件。

(四)完善保障奖励机制

制定《青海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输送奖励办法》,落实运动员、教练员相关奖励制度,激发运动员、教练员训练积极性。制定体校考评办法,对于年度考评优秀的体校,在经费支持上给予倾斜。

(五)改善青少年体育设施条件

各地要坚持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相结合,将改善基层青少年体育设施纳入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青少年体育设施在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中要占一定比例。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及公共体育设施向青少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六)落实安全保险制度

各地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制定包括安全教育培训、活动过程管理、安全应急预案、事故保险赔付在内的体育运动风险管理规章制度。要完善保险机制,在全面实施校方责任险的基础上,建立学生体育运动伤害险购买制度,实现对参与体育训练和竞赛的青少年全覆盖,解决学校、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

(七)营造发展氛围

加大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注重培育基层青少年体育训练典型,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大力宣传体育在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弘扬顽强拼搏、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表彰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营造青少年体育工作发展的良好氛围。

87284